自9月2日“就爱大湾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启动以来,大湾区的消费者们变得有点忙!忙着上网淘好货。美食、美妆、数码、家电、个护、家居、服装等100余个产业带、29.8万个知名品牌、1300多万件商品在购物节上亮相。
临近中秋佳节,月饼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品类。据统计,购物节启动至今,仅美心月饼、元朗荣华、广州酒家、陶陶居、澳门永辉这五个大湾区的知名老字号和传统品牌月饼,在淘宝天猫上的总销量就超过了160万件。
“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将成为未来每年9月的新常态,对于港澳地区的商家来说,如何把握电商平台的新机遇,更好地开拓内地市场,成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带来的新启示。两地经济不断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内物流、商品的双向流动越来越便捷和频繁。国货出海的同时,港澳好货借电商平台触达内地消费者。未来,大湾区内次日达、隔日达又能否成为标配?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南都记者专访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邵家辉,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史立德,听听他们对于大湾区购物节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内地游客是
展开全文港澳地区消费市场主力军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拼船出海,乘风破浪,形成了如今世界级的城市群,大量中国著名品牌在这里诞生。
作为内地消费者心目中的“购物天堂”,自开放港澳自由行以来,便吸引了大批内地消费者到港澳地区购物消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入境游客数量为2,189,401人次,其中内地游客入境数量为1,998,258人次,占91.3%,来自大湾区的游客入境数量更是高达1,233,329人次,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游客成为促进澳门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图片来源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旅游统计。
不过,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香港消费市场遭遇“寒冬”。
据了解,受社会事件和疫情影响,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香港零售业走势低迷。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零售销货量同比下跌24.1%,创有记录以来最大季度跌幅;截至2020年11月,香港零售业总额已连续22个月下挫。
进入2021年,香港消费市场“触底反弹”,自2月以来,香港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保持增势。5月以来,香港本土消费市场已逐渐恢复畅旺。为了刺激消费增长,8月1日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向合资格的香港市民分期发放每人5000港元的电子消费券。因为消费券,市面呈现久违的热闹气氛,这对于饮食、批发、零售等行业而言都有一定带动作用。
香港立法会议员邵家辉。受访者供图
然而,香港立法会议员邵家辉也提到,由于香港迟迟未能恢复正常通关,在本地消费市场回温的情况下,游客消费市场依旧处于低迷状态。今年7月份以来,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也仅恢复至八成左右。
香港内地无法正常通关也影响了香港企业的拓展步伐。
来自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以下称“厂商会”)会长史立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在未能恢复正常通关的情况下,对香港企业的发展也带来的新的挑战。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史立德。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香港境内从事制造业的企业约8,000家,以食品、饮品及烟草制品类工厂为主。“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环节都设在了香港境外,尤其是大湾区内地城市,约有两万多家香港企业。”在厂商会此前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的港资制造业企业营业额达9000亿港元,每年缴纳税款280亿港元,吸纳就业270万人,港资制造业企业成为香港乃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大户。
作为香港企业和内地企业合作之间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中介桥梁角色,为了让内地消费者进一步了解“香港品牌”,过往每年厂商会在内地举办“工展会”和“香港品牌节”,以此推动香港的品牌的发展。
夜幕下的香港工展会。图片来源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
史立德坦言疫情袭来对香港制造业企业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企业领导难以经常往返内地主持大局和拓展业务;另一方面,内地旅客不能来港,对香港品牌和产品的生意也造成打击。
然而,有危亦有机,疫情让消费模式发生改变,也倒逼过往在电子商贸发展较缓慢的香港企业加速改变,另一方面,香港企业也加紧参与“内循环”,将目标投向了内地市场,并开始发力深耕内地市场。
港澳地区线下零售业发达
电商渗透率并不高
9月15日时,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出“来港易”,即除中高风险区的内地居民到香港,都可以免除14天强制检疫隔离。“虽然初期只是开放少量名额,但我认为这是恢复通关的一大步。”除了通关,在邵家辉看来,网购也在这一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积极搭建网购平台,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为例,这是一个无地域限制,不受疫情影响的消费平台。”
其实,早在2015年,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开拓港澳市场,在广州、珠海、香港设置前置仓,将港澳消费者喜欢的食品饮料、3C数码、小家电等大湾区优质国货前置,购买一定金额后可享包邮服务。同时,电商平台在香港铺设大量自提点,消费者可选择自提货物、送货上门,三至五天可到货,部分商品隔日达。然而相对于内地,线下零售业发达的港澳地区电商渗透率其实并不高。
香港品牌局曾联合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等机构面向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消费者就对香港匹配度态度及购买行为展开调研,在收回的1706份有效问卷中,大湾区消费者认为香港品牌在大湾区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对网上渠道的利用存在不足;当地社交媒体中对香港品牌的评价虽然正面,却数量偏少。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对香港品牌的态度及购买行为调查报告》
与此同时,大湾区的消费者有逐步淡化来港购物的趋势,更喜欢在本地城市购买香港品牌产品的消费者比例已高过到香港购物的消费者比例。这对于香港品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投资设立实体店以及改善网购和配送无形中施加了一定压力。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对香港品牌的态度及购买行为调查报告》
史立德表示,在香港品牌发展局的调研报告中显示,大湾区的消费者普遍对香港品牌持有良好印象。当提及香港品牌时,受访者他们大多能联想起质量好、时尚、安全、性价比高、耐用和创新等特点。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对香港品牌的态度及购买行为调查报告》
“香港企业的优势就是‘香港品牌’的声誉,大湾区消费者对香港产品持正面印象,甚至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购买香港产品。这也让香港商人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机会,为进一步开辟电商渠道充满信心。”
拥抱互联网
港澳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必选项
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部分港澳地区的老字号商家们已开始尝试拥抱互联网,线上各出奇招,释放创新潜力,加速开拓新赛道。以香港百年老字号位元堂为例,自去年9月在天猫开店以来,产品销量逐月快速增长。目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客户占三分之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客户逐渐增多,品牌正稳步走向全国市场。
“疫情暴发以来,香港不少企业希望进军内地市场,加快融入‘内循环’,借助电商平台寻找商机。”京东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京东曾推出相关措施,让来自香港的商家也可在平台上开网店当老板,不仅可以将商品卖给本地消费者,更可卖向全球。
资料图
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主打的港式月饼为例,南都记者搜索发现,美心、半岛、奇华饼家等众多大牌已开设旗舰店或自营店铺,依托电商平台开拓大湾区市场,并一路北上打开北京、上海等区域品牌强势的市场。据了解,2018年至今,美心在京东平台销量预计增长三倍。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相关负责人曾在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开幕仪式上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通过举办首届“大湾区购物节”,可以充分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民族品牌和创新活力品牌精品,有利于促进湾区融合,拉动消费升级。
“就爱大湾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开幕仪式现场。资料图
“大湾区购物节,是香港品牌开拓内地市场的新机会,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史立德表示,厂商会内不乏内地消费者熟悉的优质香港品牌,如李锦记,奇华饼家等,部分已参与到了此次的大湾区购物节。在大湾区9+2城市中,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史立德看来,“对新品牌来说,大湾区购物节也为他们接触内地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由此开拓内地市场。”
香港企业应该加快融入
大湾区市场的步伐
面对庞大的内地市场,港澳企业开辟电商渠道后要怎么做得好,吸引消费者来购买才是“通关游戏”中最难坚守的一环。史立德分析,过往香港企业大都从事传统的外贸生意,顾客以下游产业企业、进口商、分销商或海外的消费者为主,对于内地消费者的喜好和认识存在不足。
要进军内地市场,必须了解和迎合内地消费者的口味与习惯,对产品进行改良。此外,也要提高网络营销的技巧,刚开始起步的香港企业可以利用成本较低的跨境电商平台试水。
据了解,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今年3月曾联合多个机构推出“香港百店”兴经济创未来计划,通过与两地电商平台合作,找熟悉内地市场的网红以直播带货模式助力香港企业开拓内地电商市场。“这一次的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同样是个非常好的平台,香港企业应该加快融入大湾区市场的步伐,以免苏州过后无艇搭。”史立德认为,香港企业除了要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合作外,也要立足于不同的社交平台对品牌进行传播,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好感,才能令直播带货等促销活动事半功倍。
“香港百店”活动上,由艺人或知名网红在淘宝进行直播带货,首阶段为20间香港本土企业促销。左起:艺人张学润、黄雅芬女士、史立德会长、艺人周家蔚及艺人阮兆祥 图片来源: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
邵家辉则表示,粤港澳三地在产品品类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香港和澳门都有很多特色美食,也有很多传统的老字号,以往,内地游客也很喜欢到香港买正品产品、药品等;现在很多香港市民也会上淘宝网购,买一些服装、日用品等,尤其是日用品,价格更优,品类更丰富。他建议,香港企业应该把握科技发展的机遇,尝试拓宽网购、直播带货等业务。“不久前,香港成立了直播带货商会,希望能在香港普及直播带货模式,而我前两周也受邀参与直播带货,看到香港产品上架60秒后立刻售空,我相信,在对的平台销售好产品,对于拉动消费而言有重要作用。”
在澳门地区,不少澳门中小企业也加强科技手段应用,通过安装移动支付工具等方式,为消费者营造更为便捷,更具优势的消费体验。
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扶助中小企善用电商平台发展业务,壮大自己,转型升级,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经济局等政府部门多次举办以宣传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为主题的讲座和工作坊,邀请海内外业界和专家分享经验,示范教学,鼓励并敦促中小企对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加深认识与了解,进而积极应用到实际商业活动之中。此外,贸促局更透过“电子商务推广鼓励措施"为澳门获得认可的电商平台提供相应的资助。
据了解,截至2018年8月,澳门已有69家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业务,备案产品2,000项,涉及手信、化妆品、保健品、葡萄酒、沙丁鱼、橄榄油等特色商品,累计销往内地货值约6,000万澳门元。
为香港产品进入内地市场
进一步“拆墙松绑”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将成为未来每年9月的新常态,未来的购物节该如何更好发展?在受访者们看来,大湾区购物节的发起,对于两地未来在商贸领域的融合发展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邵家辉表示,首届“大湾区购物节”的最大意义,是已经跳出了构思层面,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地推动港澳产品销售的具体举措。粤港澳三地的产品流通,也可以带动大湾区的互融互通。他建议未来的“大湾区购物节”每年能在不同城市举办,邀请更多大湾区“9+2城市”的政商界人士参加线下开幕式,借“大湾区购物节”契机相互交流。
另一方面,随着大湾区三地融合发展,越来越多香港产品通过“大湾区购物节”等平台走进内地市场,需要在设计、宣传上综合考虑粤港澳客户群体的特性,比如,产品说明书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内地消费者的阅读习惯。
史立德则建议,除了老字号,未来可以让更多香港品牌例如新兴品牌参与,有许多具创意、优质的香港产品同样值得推介给内地的消费者。
香港除了一众老字号,也不乏优质的新兴品牌。资料图
在资源联动方面,史立德则认为,香港在品牌知识、技能、经验和专业服务方面有很高的水准,筹备大湾区购物节或其他区域性品牌推广活动时,主办单位可以好好利用“港式服务”。“近年内地有不少优秀品牌冒起,要让香港人认识,可由这类香港品牌推广公司联系香港的艺人、网红作推介,他们会更熟悉香港人喜好。此外,内地品牌也可以利用工展会等本地深入民心的大型展览活动作推广平台。”
与此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两地产品检测标准方面则建议推出“一证两认”的制度。在税收方面,建议减免进口环节增值税,如参考“行邮税”的做法,将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合并征收并设定优惠税率的做法或实行“先销售后征税”等优惠,为香港产品进入内地市场进一步“拆墙松绑”。
大湾区购物节
为部分消费者包邮
过往提及港澳地区网购邮费价格高昂、报关手续较繁复成为阻碍大湾区跨境电商购物的障碍,史立德表示,“香港人工、仓库成本始终较内地高,两地邮费较难统一,但我留意到淘宝已将香港列入包邮区,而这次大湾区购物节也为达一定订单金额的消费者免邮服务,为两地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了物流,为港产品提供进口税减免也可以减少香港企业的进口成本,一样可以令内地市民能以较便宜的价钱买到香港产品。
事实上,头部电商近年来不断加码大湾区,重投物流基础设施。除为港澳消费者提供满额包邮服务,目前,不同电商平台可提供3-5天到货,或与内地一样的隔日达、次日达配送。
对比不同模式电商平台,南都记者发现,平台型电商提供满199元人民包邮,可任意拼单。在澳门满49元即可包邮;自营类电商支付满99元以上、重量3kg以内均包邮。
顺丰速运位于广州萝岗的全自动分拣中心,包裹正在被分拣。南都记者 谭庆驹 摄
港澳消费者无须自行找转运公司,电商平台均可提供内地直邮、集运等服务。据了解,如遇双十一电商大促,港澳消费者购买自营和第三方商家产品,可选择跨境集运服务,商品统一发货至集运仓后再转运至境外收货地址,平台方提供免费仓储。
物流时效方面,电商平台在广州、珠海、深圳设置前置仓,或在香港设置本地直发仓,并联合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全港铺设自提点。目前,香港消费者3-5天即可收到货,可选择送货上门、自提点或便利店提货。
对于重仓储的自营电商而言,南都记者了解到,京东对广深仓库进行扩容,预测销量后将商品前置。如果不涉及内地二段运输,广深仓发货可实现隔日达。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电商平台加速布局大湾区。京东未来将在珠海、香港设置前置仓。这也意味着,满额包邮后,大湾区内隔日达、次日达将是标配。
统筹:南都记者 郑雨楠
采写:南都记者 黄培 郑雨楠 实习生 梁思华 蔡杭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