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企业家信心,挖历史旧账之风不可长 |《财经》社评
岁尾年末,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人们纷纷献计献策。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说千道万,搞好经济的关键在于搞好企业。日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撰文指出,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好经济就好,居民有就业、政府有税收、金融有依托、社会有保障。
搞好企业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在于企业家精神。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为企业家打气,提振企业家信心的表态也有不少,比如刘鹤副总理文章中指出要尊重产权、尊重契约,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市场主体活动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等。而全国工商联前主席黄孟复也公开指出,今后的政策取向应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做蛋糕”的人都能安心地在国内“做蛋糕”。
公正、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是企业家安心“做蛋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中小企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不少针对性的优惠和扶持举措来支持其健康发展渡过难关,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喊话表态支持到具体政策举措扶持,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可谓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两个不动摇”,真正拿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的精神。
坦率地说,民营企业家群体在充分感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充分享受到各级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充分感念各级领导干部对于民营企业的关怀,充分体认到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行旨在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监管的必要性和良苦用心的同时,还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和担心。事实上,各级领导为民营企业撑腰喊话打气本身也是为了回应这种顾虑和担心。
造成民营企业家顾虑和担心的因素,除了国际政经层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内发展范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带来的挑战,还有阶段性集中监管带来的共振叠加效应等。除了这些趋势性、结构性和阶段性问题外,民营企业家还深受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舆论导向的困扰。
比如规范发展是法治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民营经济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身处各种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的前沿地带,成为规范和监管的主要对象是很自然的事情,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规范有序的市场,本身也是这种规范监管的受益者。但总有一些以带节奏为能事者有意无意间将这种规范和监管解读为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打压。
比如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紧迫的动力。但一些别有用心人士却将其解读为对改革开放路线的改弦更张,甚至幸灾乐祸不怀好意地将其解读为要以民营经济为代价来实现均贫富。
针对上述错误有害的舆论导向,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政策解读和宣示,起到了很好的正视听、稳人心的效果。近来又有一股妖风欲将社会舆论的焦点引向当年企业改制时期的所谓历史问题,大有对产权改革兴师问罪甚至反攻倒算之势,其势汹汹,义正词严,动辄以人民利益代言人自居,一时间又弄得人心惶惶。
改革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在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现实变化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本身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适当超前于既有的法律政策框架,在改革和发展中达致新的规范和秩序。中央对于国企改革、产权改革早有定论,国有和民营资本在优化布局中的进退组合,都是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和国民财富整体的保值增值加以判断。对于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刘鹤副总理在文章中指出,企业家就像鱼一样,水质水温适宜就会游过来。要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他们发挥作用。在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早已尘埃落定、国有资本监管和经营的主管部门已经依法运行多年的当下,重新炒作国企改制和产权改革的所谓历史问题,无异于搅皱一池春水,并有混水摸鱼之嫌。
这样的言行不利于提振企业家信心、不利于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反而会挑动社会矛盾对立情绪,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妨碍人民群众共同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我们应该以提振企业家信心为抓手,团结一致向前看,夯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